據(jù)介紹,這是我省神經外科專家自主完成的、首例借助神經內鏡、經自然鼻道開展的顱咽管瘤外科手術。該手術的成功實施,標志著我省顱腦內鏡微創(chuàng)技術,達到國內同行先進水平。
神經外科專家查看小瑩治療情況
15歲女孩發(fā)育遲緩 一查竟是……
早在幾年前,家人發(fā)現(xiàn)小瑩發(fā)育遲緩,幾乎不長個了。今年15歲小瑩,個頭僅相當八九歲的孩子。
今年初,小瑩出現(xiàn)視力下降,反復頭痛、嘔吐、乏力等癥狀,到當?shù)囟嗉裔t(yī)院檢查治療后,病情沒有絲毫改善。后來在省內某大型醫(yī)院就診,檢查發(fā)現(xiàn)顱腦正中位置有一巨大腫瘤。由于腫瘤所處部位比較復雜,手術風險極高,小瑩輾轉多地求醫(yī)未果。
小瑩當時瞳孔散大、乏力臥床、身體機能紊亂,下了病危通知。萬般無奈的家人準備放棄治療,后在小瑩媽媽堅持下,家人帶著她來到省腫瘤醫(yī)院,尋求最后一線希望。
該院神經外科專家經進一步診斷,小瑩顱內腫瘤被確診為“顱咽管瘤”。
神經外科主任宋少軍博士介紹,顱咽管瘤雖為顱腦良性腫瘤,但嚴重時,會壓迫視神經,可導致失明;壓迫下丘腦,導致意識模糊,發(fā)育遲緩;擾亂生理機能,產生并發(fā)癥,危及生命,因此危害極大。
定制個體化方案 手術初獲成功
常規(guī)顱咽管瘤外科治療,一般采取開顱手術,需將整個前額部分“劈開”,再對腫瘤進行手術切除。專家們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小瑩顱內腫瘤有雞蛋大小,與視神經、下丘腦膠著一起,腫瘤兩側緊貼左右頸內大動脈,常規(guī)開顱手術創(chuàng)傷大,術中稍有不慎,輕則終身殘疾,重則危及患者性命。再者,腫瘤位置較深,開放手術由于角度問題,很難切除干凈,極易復發(fā)。
為確保治療安全,專家們經反復研究后,為小瑩量身定制了個體化治療方案,決定采用當前最為先進的“神經內鏡經鼻”外科技術摘除顱內腫瘤。
主刀專家鄒文輝介紹,經自然鼻道神經內鏡手術,是近年發(fā)展起來的、先進的顱腦微創(chuàng)外科技術,具有創(chuàng)傷小、風險低、恢復快、并發(fā)癥少、不留疤痕、費用低等優(yōu)點,相對開放式外科手術,安全性更高,但手術的操作難度更大。
“術前,我?guī)缀趺刻於紝φ招‖摰挠跋褓Y料,研究手術方案。把手術的路徑、每個節(jié)點可能發(fā)生的問題、出現(xiàn)問題的各種對應策略,像放電影一樣,在腦瓜里反復播放。”鄒文輝介紹,由于準備充分,手術幾乎根據(jù)術前制定的路徑,分毫不差完成,事前推演的所有問題,一個沒有發(fā)生,非常順利。
小“秘招”巧解大風險
順利摘除顱腦腫瘤,對于小瑩的病情,只是“萬里長征完成了第一步”。宋少軍博士介紹,能否成功控制腦脊液“泄漏”,即顱底重建,是手術成功的關鍵。
術前,神經外科專家邀請內分泌等多學科同行,“對癥下藥”,為小瑩補充激素、平衡電解質、控制尿量等,使她的身體機能完全達到手術要求。
但顱底重建,不僅考驗手術大夫的技術,更考驗智慧。腫瘤處于患者頭顱中間,手術時相當于在“天花板”上打個洞,然后將掩藏在內的腫瘤切割后一點一點從鼻道“搬”出來。
顱內腦脊液很多,壓力很大,一旦發(fā)生泄漏,細菌就會通過自然鼻道反滲透進顱腦內,引起顱腦發(fā)炎,危及生命。
因此,如何把“天花板”上這個“洞”補到滴水不漏,才是整個手術關鍵中的關鍵。
專家們借用李冰治水原理,用了個小“秘招”。
一是堵。鄒文輝先在患者腿部取了一塊脂肪,將手術“洞口”密實堵嚴。脂肪就像橡膠一樣,柔韌性、伸縮性好,是人體中上等“堵漏材料”,但其密封性能差。鄒文輝又在患者腿部取了塊“筋膜”,密實縫好覆蓋在脂肪上。人體筋膜像“防水布”,強度高、不滲漏。二重保護,防止腦脊液泄漏。
二是疏。手術中,專家們在小瑩后背“腰大池”部位設置了一根“引流管”,相當水庫的泄洪道。大腦脊液與腰椎管相通,采取“引流”辦法,一方面可以把“水位”控制在安全范圍內,另一方面,可有效降低顱內壓力,保證手術傷口盡快愈合。
資料顯示,類似手術操作難度很大,僅有北京、上海等為數(shù)不多的大型醫(yī)院可以開展。
小瑩長相甜美,平時很愛打扮。小瑩媽媽說,手術前,女兒最擔心頭上留疤痕。術后醒來第一件事就要照鏡子,發(fā)現(xiàn)完好如初非常開心。
小瑩懂事、乖巧。29日一早,準備出院的她,和媽媽一道給專家們送上了錦旗,并一一跟救護她的醫(yī)生、護士合影留念。小瑩有幾分自豪地告訴我們,錦旗上的內容是她和媽媽一起想的,改了好幾遍。她說,是醫(yī)生叔叔和護士姐姐們,給了她第二次生命。
小瑩和媽媽給醫(yī)護送錦旗
文圖/梁山